古人为何要大力推崇孝道?

2022-12-22

孝道,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大多数中国人身上都具备的闪光点。哪怕是无恶不作的盗匪与恶人,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,他们也会露出柔情一面。

这显然离不开先辈们的推崇与宣传。

早在数千年前,人类社会刚诞生之初,“尊老爱幼”便已是一种优良传统了。及至后世,封建时代的君王也经常提倡孝道。两汉时期的帝王,更是将“孝”字放到了谥号中。

那么,古人为何要大力推崇孝道呢?


天性使然

俗话说,“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义”。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,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古人常云“滴水之恩,当以涌泉相报”,更别说大过天地的“生养之恩”。因此,孝顺父母是子女的义务,也是他们应尽的职责。

早在原始社会,古人便知道要赡养老人。当时还有专门的居所和粮食,用来供给部落中的老人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长者经过多年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技能。在没有书面文字的时代,长者的口述,无疑就是一个部落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。

天性使然加上生存需求,人们对老人当然会更加重视,这就是俗话所说的,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。


宗法继承
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,“私有财产”的概念也随之诞生。对部落首领而言,拥有其血缘的后裔,显然是最适合的继承人。

所以,奴隶制社会的王室,会实行宗法制,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分封的主要依据。

在此情形之下,血缘变得更加重要。为了维护它,人们自然要重视孝道,进而保证其背后的宗法继承制能顺利运转。

再从社会结构看,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。君王既是国家的主人,也是家庭中的大家长。

而身为至高无上的君王,他们必须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地位,以彰显其尊贵身份。这种关系进入到家庭中,便意味着:身为一家之主的大家长,也要被子女后人尊重,用以维系其自身权威。此时,孝道正是维护大家长权威的有力保证。

不过,古人虽然崇尚孝道,但也出现了很多“愚孝”的案例,其根源便在于此:孝道并非是纯粹的,它实则掺杂了大家长(君王)的个人要求。


选官标准

刘邦建立汉朝后,以孝治天下,其后代子孙皆有样学样。于是,孝道便成了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
汉代的选官方式,主要分为察举制和征辟制。察举制,便是地方长官经过对应举者的评判,授予其资格,然后发往中央。待审核通过后,举子便有资格步入仕途,直属国家管理。

反观征辟制,则是地方长官或中央高级官员直接征召名士入自己府中听用。若后者有意转向仕途发展,这些大员也会提供一些方便,好结个善缘。

由此可见,察举制才是举子入仕的重要途径。察举制也分很多科,如明经科,主要提拔一些经学人才;最重要的自然是孝廉科。顾名思义,这是为孝子贤孙与廉洁之人开的“方便之门”。

自孝廉科面世后,孝与廉曾分开选拔;但在东汉时期,二科往往一概而论,廉洁之人不容易扬名;反倒孝顺之人,更容易得到世人称颂,从而扬名于当世。所以,东汉以来的公族子弟,都是先有孝义之名,这才轻松入仕。如孔融、袁绍、曹操等人,皆是如此。

虽说这些人到底孝不孝顺,现已不得而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拥有孝名的人,不仅更容易做官,也更能够得到他人的好感。可见,这正是古人大力弘扬孝道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
新闻 (3)

道德认知

回到前面这个问题:为何朝廷在选拔人才时,会更偏向于孝道呢?

原来,古人有一个普遍认知:一个人,如果在家为孝子,那么他出来做官,也必为忠臣。长期以来,人们将忠义绑定在一起,将国与家也一概而论。

在家庭中,孝子尊敬大家长,是为恪守纲常伦理;于是,这样的人在步入仕途后,也会对一国之“大家长”表示孝顺与忠诚。通过这种方式,朝廷便能轻松找到一大批忠臣孝子,为自己所用。

综上,古人提倡孝道,是带有一定功利性的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纵使没有古代统治者的宣扬,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孝道,也始终不会改变,这才是孝道能历久弥新,成为中华美德之一的根源所在。

推荐新闻
返回顶部